人才市场前景如何?未来人才行业发展空间有多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作为要素和资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具有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带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作用。
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1.5亿户市场主体中,中小企业占比高达99%,数字背后是可观的招聘规模和经济发展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指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8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支撑了4.4亿城镇就业以及近2.9亿农民工就业,承载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
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国人才市场行业市场需求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当前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境外输入毒株造成的本土疫情多点散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带来一定冲击。在此影响下,行业企业经营成本不断增加,但效益下滑、收入减少,导致员工整体薪资水平和额外福利难以大幅提升,亦或是在招募新员工方面受到挑战。同时,数字经济大潮下灵活就业趋势更加明显,传统的就业岗位不再是唯一选择;长期以来社会对于服务业存在一些偏见,而客观事实上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则加深了这些看法。
调研对导致招聘困难的相关原因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减少”以及“疫情多点暴发带来的不确定性”是造成当前招聘困难的重要因素,选择这两项因素的企业占比在
80%以上。此外,“人员流动频率高”及“传统观念对于服务行业的偏见”也对当前招聘困难的局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两项因素的认同比重超过
60%,超过了薪资待遇、成本等客观因素。
人才市场调研结果表明:除了客观因素外,主观因素在此过程中的影响不容忽视。一般地,人们往往认为疫情及其带来的成本上升、人员流动率增高等客观因素是造成行业招聘困难的最直接因素。但通过本次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大众对于行业主观看法所带来的影响同样深远。
人才市场分析 2024国内人才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2023年三季度人才流动报告》,普工平均月薪过万,招聘求职领域热度双高,深圳、广州、东莞等制造业产业强市成为人才就业高地。
另一方面,随着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服务业的率先复苏,现代服务业凭借岗位多、就业灵活等优势也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北京招聘、求职需求均居首位,求职者从“逃离北上广”到“积极回流”已成为现实。北京地区招聘需求、求职投递活跃度均居首位;同样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广州、上海,简历投递量均居城市榜单前六。
在用工需求方面,除北京外,佛山跃居招聘活跃度第二名。佛山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生产总产值超过万亿元,工业规模居全国第五位,催生对制造业人才的旺盛需求。包括佛山在内,深圳、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的招聘活跃度也较高,不断扩大人才蓄水池的深度与广度。
佛山、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地区招聘活跃度的持续提升,由此或可窥见制造业的“用工缺口”。不止是广东地区,在国家政策推动、制造业技术转型升级等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速,包括杭州、合肥、郑州等地纷纷出台人才专项政策,协助求职者与制造业岗位对接。
一丶人才流失率
一般地,10%-15%的员工流失率被视为大多数企业可接受的正常范围;超过 20%则表明企业的员工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疫情之前,调研企业的年员工流失率均值在 16.86%左右,已经高于 15%的正常边界,而疫情暴发后,这一数值上升到
18.84%,逼近上限值。分行业来看,受访住宿企业疫情前的员工流失率平均为 14.85%,而疫情后上升到
16.99%;而餐饮行业人员流失的情况更为严重:受访餐饮企业疫情前的员工流失率为 19.03%,疫情后上升到 20.85%。
调研针对人才流失的原因做出了进一步调查。结果表明,薪资吸引力较低成为导致受访企业员工流失的首要因素,其他两个比较主要的因素还包括“岗位劳动强度大”和“疫情导致企业经营状况不佳”。
二、“灵活用工”迎来更多探索者
在固定工和长期工难以招聘的背景下,兼职、临时工、时薪制等灵活岗位,或成为企业缓解用工压力的途径。这并非单纯指设立灵活岗位,而是在此基础上,将一些原有的固定岗位转化为新的灵活岗位,并尝试将某一类岗位的员工结构转化为“灵活人员为主、长期人员为辅”。
在服务业更为成熟的西方国家,住宿和餐饮行业普遍通过类似的灵活用工方式缓解人员紧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雇主可依据实际运营情况,与人才协商每周的工作时间,并按每天的实际出勤时长计算酬劳;此外,广泛与院校合作也是开展灵活用工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实习项目、吸纳在校生的方式补充一线运营人员,其薪资酬劳按照法律有关规定执行。这一方式对于在旺季需求大量工作人员的企业非常有效。
我国对于探索灵活用工、发展多渠道灵活就业模式也给予了支持和鼓励,并初步出台了相应政策。在用工问题短期难以缓解的背景下,将会有更多的行业企业,更加广泛地探索与实践灵活用工。
三、职教平等化赋能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
今年职业教育工作与改革的重点将侧重于“平等化”,即破除体制障碍,将职业教育对标普通高等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投入,通过公平发展的方式破除社会对于职教的偏见和歧视,以期达到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级、贯通发展的目标。例如,《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点》中提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遴选建设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引导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设立国家级示范培训项目
四、本专业就业意愿低迷
调研数据显示,虽然近五成的受访学生表示在毕业后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然而,具有本专业就业意愿的学生仅为
36.99%,不到四成;表示并不确定其在毕业后会留在所学专业领域进行工作的人数最多,占比达 51.35%,还有
11.66%的受访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在所学专业就业。这一结果与 2021 年开展的调研情况基本一致。
调研对明确表示“不会在所学专业的受访学生”做了进一步调查,探究其放弃本专业就业的原因。调研结果显示,“专业发展前景有限”“专业整体收入有限”和“不喜欢当前所学专业”分列前三,成为导致学生放弃本专业就业的突出原因。
五、校企合作缺乏可持续发展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项目是高效配置人才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企业已经和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这部分比重达到
87.67%。然而,企业也反馈了在合作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企业对于实习生能力不足相关的反馈较为明显;同时,未能有效建立校企交流渠道与平台也成为合作项目中突出的问题之一。现阶段的校企合作缺乏相关可持续发展机制来保证合作项目长期高效开展。
现阶段教育评价主体仍以学校为主,教育及评价标准多沿用学校制定的标准,而产教脱节。而当前关于校企合作相关案例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寥寥无几,一些尝试开展合作的学校和企业可能无法找到案例和经验进行参考。
人才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把握人才市场机会!
我国内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内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人才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人才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更多人才行业相关消息,请点击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国人才市场行业市场需求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